流脑(流行性脑脊髓膜炎)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脑脊髓膜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咳嗽、喷嚏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。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。
流脑具有起病急、变化多的特点,严重时可导致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(占发病数的10%左右);即使治愈后,部分病人也会留下后遗症,主要表现为脑部损伤、听力下降、耳聋、智力低下等。
儿童及青少年是流脑的易感者
我国是流脑高发国之一,近年来流脑发病率为0.25/10万左右,发病年龄仍以0~19岁年龄组为主,占病例总数77.40%
参考文献:李艺星,邵祝军等.中国2005/2006年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[j].中国计划免疫,2007,13(3):193—196.
流脑的主要致病菌血清群为a、b、c、y、及w135菌群。因流脑的流行菌群可以发生变迁,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。
changing meningococcal serogroup distribution in the u.s.*
美国流脑菌群的比例变化,y、w135在上升;显示流脑优势菌群的变迁非常迅速
20世纪50年代之前,美国主要由a群菌引起流脑流行,1954年以后逐渐由b群取代。1967年后又以c群菌为主。1973年则由b群、c群、y群、a群及w135群引起发病。如今,美国的流脑以y群为主,b、c群次之,从流脑病人分离的a群菌仅占1%左右。
另外,1987年引起麦加朝圣人群流脑暴发的是a群菌,但2000年在麦加朝圣人群中却由w135群引起暴发流行。
参考文献:邵祝军,徐丽等.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菌群变化趋势分析[j]中国计划免疫,2007,13(6):541—544.
2002年以前,我国流脑的 流行主要以a群为主。2002年以后,广西发现了首例经病原学证实的由c群引起的流脑流行,随后相继出现多起c群引起的局部散发,通过疫苗接种并没有出现爆发流行。2008年,我国广东出现了首例经病原学证实的w135群流脑病例。随着我国与国际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(如奥运会、世博会),并且国内各地人口流动加剧,y及w135新型流脑菌群传入我国几率增大,因为以前接种的疫苗只能预防a、c群,因此y及w135群可能在我国出现局部暴发流行。
公司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发,开发出了高于欧洲药典标准的acyw135群 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—迈可信
局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10/10万
免疫原性良好,血清阳转率高
不仅提供y及w135群的保护,同时加强a及c群的免疫作用